“今年的中國鋼鐵行業的粗鋼產量達到創紀錄的6.3億噸,但利潤率卻是國內工業部門中最低的。”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料司副司長駱鐵軍 18日在中國鋼鐵市場展望和“這一信息在我的鋼鐵網絡年會上公布。
根據該官員的判斷,中國鋼鐵行業正在進入“低增長和低利潤”的軌道。在即將到來的2011年,中國鋼鐵行業的生產和消費將增加,“但幅度不大可能”,鋼鐵行業可能已達到分階段“最大沖擊區”。這不是一個短期的情況,將促使中國鋼鐵行業找到轉型升級的動力。
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統計,今年的中國粗鋼產量將達到約630萬噸的規模。該行業的運營“先前高位然后低位”,4月達到高點,6月達到同比低位。從今年的業績來看,鋼鐵行業的利潤水平并不樂觀。國內工業的平均利潤率為6%,鋼鐵工業僅為3.5%,是所有行業中最低的。
業內眾多分析師分析認為,中國鋼鐵行業是一個典型的“雙頭”行業,即一個受上游原材料成本擠壓,以及市場供需壓力所帶來的壓力。供過于求。擠壓。數據顯示,從2005年到2010年,國內鋼材價格綜合指數從94.18上漲至125.8,僅增長33%;同期進口價格從每噸67美元上漲至145美元,同比增長116%。
駱鐵軍認為,中國鋼鐵行業的利潤率下降了“最后一個名單”,利潤率已經變窄,其自身階段的“總問題”是一個重要方面,除了“異常高礦價”帶來的上游和下游產業鏈異常的關系,“礦山價格已經侵蝕了鋼鐵的利潤”。
“雙頭擠壓”使得中國鋼鐵行業進入“低增長,低利潤”階段。一些信息機構,包括“我的鋼鐵網”,認為新的一年國內粗鋼產量可能增加到6.6億噸;鋼材出口也將相當于今年或略低,約為40萬噸,“這與往年相比處于較低水平。”
分階段的“微利時代”正在促使中國鋼鐵行業的“調整時代”到來。駱鐵軍表示,鋼鐵行業的調整是“調整發展”,是消除落后,兼并和技術轉型的“三位一體”。它不能與“一個接一個”分開。
據有關資料顯示,“十一五”期間,中國鋼鐵工業穩步推進淘汰落后產能,淘汰落后煉鋼能力1.16億噸,煉鋼能力近7000萬噸,超過了原來的目標值。國內鋼鐵企業的重組也在不斷發展,目標是形成三到五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鋼鐵跨國集團。
駱鐵軍意味著:“消除落后是前提,是鋼鐵行業調整結構的重點;并購是提升行業競爭力的途徑和途徑,決不能簡單地視為目的。企業的技術改造是前兩者的支撐點。是最關鍵的方式。“中國為了順利完成結構調整過程,鋼鐵行業最終需要找到真正的”發展動力“。
中國的主管部門正在采取嚴格務實的態度和措施,對鋼鐵行業進行結構調整。在淘汰落后的小型高爐方面,行業門檻從300立方米增加到400立方米。 “至于500立方米以上的高爐,將采用綜合能耗指標進行管理,而不僅僅是產能。”駱鐵軍認為必須消除落后產能,但不能“消除”,而是要給出一條出路。“消除工作的最終目標應該是”優化結構。“
觀察到在中國的鋼鐵行業調整過程中,將是“國家控制大局,企業發展”的格局。國家將規范鋼鐵行業的整體布局,對新的大型采取謹慎態度對于特定技術轉型的實施,“企業將自己做”。
對于已經激烈爭論的中國鋼的總量,駱鐵軍認為“總量”鋼鐵是由經濟的總體增長率決定的,而且市場應該有調整的能力。“當然,宏觀部門也應該對它有所期待。”
未來五年多年來,業界稱之為中國鋼鐵行業的“戰略機遇期”和搶占期,也是中國鋼鐵企業裝備大的“決戰期”。寶鋼集團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吳東鷹等業內人士表示,當金融危機爆發時,“實際上是鋼鐵行業改造的好時機中國“,但由于各種制約因素,錯過了一些機會。既然問題和對策再次出現在我們面前,關鍵是要實施它們。